法國高等教育平權政策新方向  

摘譯至2010年7月7日高等教育論壇報 4212010-08-05

七月初,紐約時報頭版報導了法國一流大學面臨的招生錄取難題。報導文章一方面追溯過去美國對於平權政策(Affirmative Action)類似的爭議,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顛覆性的觀念,值得提供給美國教育界參考。

關心國際教育新聞的讀者對法國教育界在「分數導向的精英教育」以及「開放以白人為主的高等專業學院促進校園多元化」這兩者之間的爭議應有所聞。二月,時代雜誌記者Seven Erlanger專文報導,法國高等教育界在會議協商後公布了一項具有爭議性的「平等機會章程」。在此章程裡,學校將致力於在2012年以前,將目前少於10%的領取低收入戶獎學金學生人數增加到全體學生的30%。反對者表示,追求這個目標等於是放棄追求卓越,一位學校工作人員也向Erlanger表示,我們不應該讓學生冒著無法畢業的風險進入學校就讀。

由此事件觀之,法國對於平權政策採取的方式與美國作法主要有下列兩大差異,其一可能被視為較為開放,另一個差異則被視為較為保守。

1. 公開接櫫激進的目標

法國如此公開地訂立明確目標以及期限促進校園開放的作為遠較美國人有企圖心。然而,這樣的目標也引發了不少質疑,因為除了錄取未來可能無法畢業的學生所產生的問題相當嚴重外,其對於學生本身權益以及校園多元化政策成敗都有影響。 但如同Anthony Carevale以及Jeff Strohl在最近的研究中所言,美國大學現在似乎正向另一個極端前進。他們指出,在錄取新生方面,不論是因為想要維持校譽或者是想確保高畢業率,篩選學生時所要求成績之高似乎有些過頭。舉例來說,根據Barron's的調查,大學「篩選門檻最高」以及「低入選率」排行的名單中,美國最優秀的大學就佔了22%。一般而言, SAT/ACT成績達到1000至1200分的學生從這些大學畢業的機率約為85%; 但是根據Barron's 的統計,這些大學在錄取學生時,為了提高學生的畢業率,硬是將要求訂在高於1250分。Carnevale和Stephen J. Rose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挑剔的學校如果能夠經由鼓勵社經劣勢的學生入學的加權制度來將這類學生比率從現今的10%提升為38%(比法國的目標更有企圖心)所得到的畢業率與現今優惠少數族裔學生、運動員、以及校友子女的錄取門檻所得的畢業率是一樣。

2. 只問階級不論種族

法國版本的平權政策在某方面也被視為較美國保守,因為其目標強調消弭階級差異而非種族差異,而這正是許多保守派人士(以及一些開放派人士)所擁護的。以整體政策方面來說,法國甚至不保留種族的統計資料。根據Erlanger的報導,法國高等教育局長強調,在貧民區長大的法國人,不分種族皆面臨一樣的難題。近年來,美國的研究的確證實了經濟差異較種族議題嚴重的現象。Carnevale和Strohl研究中也發現,在預測SAT成績時,來自社經劣勢對學生成績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種族差異(例如非裔或西裔)的七倍。

所以,法國人試圖改善由社經地位造成的教育機會不公以及擁抱高目標嘗試做改變的努力成果將是未來幾年全世界教育家所期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mi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