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義務教育延長至16歲 中輟生問題嚴重 

2011年6月28日世界報 4682011-07-07

近四十年來,隨著義務教育延長至16歲,法國中輟生的問題日益嚴重,每年約有150,000名未獲得適當教育亦未取得文憑的中輟生,提早離開學校。法國教育體系面臨的一大難題,便是挽救中下階層家庭學生求學失利的問題。
    
中輟生的存在為時已久,二次戰後由於就業市場需求量大,中輟生的失業問題並不嚴重,他們可透過職訓或學徒經驗獲得所須工作技能;但在1969年國中教育普及化後,就業市場對綜合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就中輟生言,缺乏一般性知識造成了求職與職訓上的困難。
    
統計顯示,在國一(Sixieme)階段,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學生成績落後或表現不佳。 「國際學生評鑑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調查則指出,社會經濟環境的不平等嚴重影響法國教育系統;此外,學業成績落後的學生與平均成績的差距則不斷擴大。根據「專業資格調查與研究中心」(Cereq)的研究,這些青少年多為與學業脫節(decrocharge)的學生,他們的就業情況也極不樂觀。因此,對抗學業失敗成為法國教育體系的重要課題。
    
在2004年「學校前景討論委員會」(Commission du debat national sur l'avenir de l'ecole) 提出「學生應全數學成(pour la reussite de tous les eleves) 」的報告後,法國政府依據教育諮詢委員會(Haut Conseil de l'education)的建議,在2005年的「學校前景計畫與發展導向法案」(la loi Fillon 2005)中,提出了「知識與能力互為基石 (socle commun de connaissance et de competences) 」方案。
    
學校前景討論委員會主席Claude Seibel指出,為了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學業上的成功,並具備共同知識與能力,教師的角色與教學方式須做調整。其任務不再是將學生依成績分類評量,而是使全部學生都能達到互為基石計畫所訂立的目標。成績評量應以學生個人能力為依據,在教學方法上,應以學生成績好的科目為基礎,將此表現逐漸擴展到其他科目。在不減低標準的情況下,幫助學業落後學生獲得必要的知能。這種軟硬兼施的「成功教學法」(Pedagogie de la reussite)奠基在師生互信與相互尊重上。
    
學業受挫的現象在基礎教育階段(幼稚園中班到國小二年級)的初期即開始形成。研究發現,早期的學業挫折將對往後求學階段產生負面影響。因此,Seibel認為預防學業失敗的措施應以此階段為重,再逐步擴展到其他階段。對於低年級學業受挫的學生,應該在小學過程中,運用「成功教學法」,持續給予陪伴、激勵,使其恢復信心。
    
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是互為基石計畫成功的關鍵,在師資培訓階段應培養教師運用「成功教學法」,其後則透過教學法研究、在職進修及教學審查來達到互為基石計畫的目標,幫助全體學生提高學習成效;此外,校方亦應具備有效分析學生學業成功與遭遇困難的方法。最後,Seibel呼籲政府應持續動員學校能力解決學業失敗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mi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